4月22日世界地球日,都江堰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结合“四库一线”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工作总体要求,以“分类绿色低碳,共建地球家园”为主题,组织40余名市民走进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示范基地与生活垃圾处置中心,开展科普教育活动,为公众揭开垃圾分类的“幕后故事”。
作为年均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的旅游城市,都江堰也面临着生活垃圾逐年增长的处理压力。此次科普之旅依托“四库一线”资源,带领市民构建“源头分类—中端运输—末端处理”的完整认知链,让垃圾分类从政策要求转化为全民自觉。
在都江堰市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示范基地,市民可通过“看、听、做、玩”四维体验,系统学习分类知识。基地内设有知识展板、趣味四色垃圾分类桶、分类宣传动画、互动体验游戏等吸引各年龄段参与者。讲解员结合都江堰水利工程“因势利导”的智慧,阐释垃圾分类“减量化、资源化、无害化”的核心理念:“就像都江堰分流岷江活水,我们通过分类让不同垃圾找到最佳归宿——可回收物进入循环经济链,厨余垃圾可转化为有机肥,有害垃圾得到安全处置。”
在都江堰市生活垃圾处置中心,讲解员首先为参访市民介绍了垃圾填埋场封场前垃圾的分类、称重、压缩、预处理等过程,然后带领大家参观环保设施区,了解渗滤液处理、气体收集与处理、水质检测等环保措施的实施情况。在介绍渗滤液处理流程时,讲解员说道:“这些设备就像地球的‘肾脏’,将垃圾渗滤液中的污染物逐一过滤,每年可净化污水超10万吨。”
都江堰市作为川西生态屏障重要节点,持续深耕垃圾分类领域,以“一月一主题” 为抓手,开展行业规范化主题培训,覆盖餐饮、物业等多个行业;同步推进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,普及分类理念。都江堰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环卫中心副主任李星表示:“接下来,我们还将以“四库一线”为载体,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垃圾分类科普教育活动,希望通过更多‘看得见、摸得着’的体验方式,让市民真正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,让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。”
随着第56个世界地球日的落幕,这场从“知分类”到“懂处理”的科普之旅,不仅让公众看到垃圾治理的科技力量,更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文明范式——正如都江堰水利工程千年守护岷江生态,垃圾分类正成为这座城市新的绿色注脚。(晨旭)
责任编辑:赵先声
声明:凡来源以“基层网”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、摘编使用。
本网注明来源非“基层网”的作品,均为传递更多价值信息而转载自其它媒体,如果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存在不妥之处,请向我们 投诉举报,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诉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