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时代基层党员队伍结构多元化、需求多样化,传统“一锅烩”“满堂灌”的教育培训模式难以满足现实需要。当立足实际、精准发力,精心烹制有滋有味的“地方风味餐”,把教育培训成果转化为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的强大力量。
精准调研“需求清单”,精选“本土食材”,让教育供给更“对味”。要调准基层需求“味型”,通过调研调查、谈心谈话、大数据分析等方式,精准收集不同领域党员的培训需求清单。区分社区党员寻“治理方”、企业党员求“创新策”等差异化特征,把握老党员偏好传统教学方式,年轻党员倾向互动体验等代际特点,建立“党性教育+专业能力”分众化课程体系,守住“党味”本源,又调出“鲜味”特色,更熬出“实味”精华。深挖本地“鲜货”,挖掘本地红色故事、基层一线的鲜活案例,积极组建“田秀才”“银龄教师”等本土讲师团,把政策理论转化为方言土话、情景教学,将红色故事编成微党课,教育供给既对“胃口”又接“地气”。
土灶慢炖“创新火候”,丰富“烹饪技法”,让教育过程更“入味”。基层党员教育培训既要“有意义”也要“有意思”,探索创新教育培训供给形式,推动教学方式“活”起来。转变理论教育“我讲你听”固有模式,变“一人讲”变为“大家议”,以问题链教学引导党员悟原理,把基层治理难题搬上讲台,组织老党员讲传统、青年党员谈体会,促进不同领域党员跨界交流,鼓励不同见解讨论交锋,烧旺思想碰撞的火花。探索“院坝课堂”“车间学堂”等教学场景,推行“案例剖析+现场教学”模式,把党课搬到田间地头、社区长廊、攻坚一线,让党员在沾泥带露的实践教学中深化认知、强筋壮骨。拓宽延伸培训载体,利用直播授课打破时空限制、慕课资源拓宽知识边界、研讨交流延续学习热度。构建线上线下融合、理论实践交融的学习生态,既保留传统教育的烟火气,又增添数字时代的鲜活度,让基层党员教育培训始终热气腾腾。
实践摆盘“成效盛宴”,构建“品鉴闭环”,让教育转化更“回味”。党员教育培训不能止步于“参训了”,关键要看教育成效是否转化为“做到了”。写好基层党员教育培训的“后半篇文章”,强化知行“转化率”,推动学习成果与党员承诺践诺、志愿服务、岗位建功深度融合。构建“学用转化”闭环机制,训前征集“问题卡”,让党员带着问题来参训,训中组织认领民生实事清单,训后设立“实践考场”,跟踪问效检验成果。同步用好智能技术,建立党员教育成长档案,动态分析参训后作用发挥情况,让表现数据说话。搭好“共享灶台”,把优秀案例、典型做法纳入动态资源库,让教育培训的“好味道”持续飘香。(殷秀芬)
责任编辑:赵先声
声明:凡来源以“基层网”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、摘编使用。
本网注明来源非“基层网”的作品,均为传递更多价值信息而转载自其它媒体,如果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存在不妥之处,请向我们 投诉举报,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诉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