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基层网 > 人物观点 > 正文 分享

以文化之光点亮基层生活

时间:2025-04-27 23:31   来源:基层网     字号+ 复制本页网址
扫一扫分享阅读

文化是民族的血脉,是人民的精神家园。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,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程度,不仅关乎亿万百姓的幸福感与获得感,更折射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发展温度。从广场上翩跹的舞步到乡村戏台上流转的唱腔,从社区书屋翻动的书页到田间地头响起的快板声,文化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基层生活,成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“精神引擎”。

一、文化惠民:让精神食粮触手可及

基层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“惠民”。近年来,从国家到地方的文化惠民工程如春风化雨,滋润着城乡每一个角落。流动文化车穿梭于山乡,将电影、演出、展览送到群众家门口;“农家书屋”遍地开花,让农民在劳作之余能品读诗书;文化馆、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打破资源壁垒,实现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。这些举措不仅填补了基层文化服务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更让文化权益真正成为普惠的民生福利。

在贵州毕节,村民们通过“数字文化驿站”观看国家大剧院线上演出;在浙江安吉,乡村美术馆成为村民打卡的“网红地”;在内蒙古草原,牧民们用手机就能收听“草原书屋”的有声读物。技术赋能让文化服务突破时空限制,而“菜单式”“订单式”的供给模式,则让群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,文化服务的精准度与实效性显著提升。

二、文化乐民:让百姓成为舞台主角

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群众的主动参与。当广场舞大妈用自编舞蹈讲述脱贫故事,当留守儿童用画笔描绘乡村振兴图景,当非遗传承人带领乡亲们重拾传统手艺,文化便不再是高高在上的“阳春白雪”,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“烟火气息”。这种“自下而上”的文化创造,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,也是对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。

在福建泉州,社区“百姓大舞台”上,退休教师与外卖小哥同台献艺;在四川大凉山,村民用彝语说唱传递禁毒防艾知识;在山东淄博,乡村“春晚”连续举办三十余载,成为凝聚乡情的文化盛宴。这些实践证明,当文化活动真正扎根群众、服务群众,就能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创造力。基层文化工作者需要做的,是为群众搭建更多展示平台,提供更专业的指导支持,让每个人都能在文化舞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“高光时刻”。

三、文化育民:让精神家园根深叶茂

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,是塑造人的精神世界。在基层,文化不仅是娱乐方式,更是价值引领的载体。通过红色文化宣讲、家风故事分享、法治文艺巡演等形式,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入脑入心;通过乡村记忆馆建设、民俗节庆活化、非遗传承人培养,传统文化基因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生;通过全民阅读推广、艺术普及培训、公共文化空间营造,审美素养与人文情怀在潜移默化中滋养成长。

在江西婺源,古村祠堂变身“新时代文明实践站”,老祠堂里讲起了新思想;在广东潮州,非遗工坊里年轻人向老匠人学习潮绣技艺,传统技艺有了青春面孔;在陕西延安,农民诗人用信天游创作脱贫诗歌,黄土地上飘荡着新时代的“文艺范儿”。这些实践启示我们:当文化浸润与思想引领深度融合,基层社会就能在润物无声中凝聚起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。

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,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时代答卷。它需要政府“有形之手”与市场“无形之手”同向发力,需要专业力量与群众智慧交相辉映,更需要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相得益彰。当每一座村庄都能听见琅琅书声,每一个社区都能看见翩翩舞影,每一片土地都能绽放文化之花,我们的精神家园必将更加丰盈,我们的民族复兴之路必将充满力量。这,正是文化赋能基层、点亮生活的深远意义所在。

 


声明:凡来源以“基层网”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、摘编使用。

本网注明来源非“基层网”的作品,均为传递更多价值信息而转载自其它媒体,如果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存在不妥之处,请向我们 投诉举报,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诉求。


49
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