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小兔子为什么要把萝卜分给小熊呀?”朱阿姨轻声举起绘本提问,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瞬间被吸引。“因为分享会让快乐加倍!”5岁的朵朵迫不及待地抢答,引来家长们会心一笑。
这幕温馨的“智慧启蒙”场景,正是海宁市许村镇13个“微客堂”点亮乡村基层治理“神经末梢”的缩影。
从“最后一公里”到“零距离服务”
时间回溯至四年前,许村镇社会工作站在调研中反复听到群众心声:“活动中心太远”“服务形式不接地气”。面对这些“最后一公里”服务难题,社工站项目运营团队以“群众不出来,服务送上门”为理念,探索出了一条“由静变动”的服务新路径。
社工们走进村庄走访挖掘乡村能人,鼓励村民骨干,把自家庭院、客厅转化为微客堂,“一厅一特色”的打造原则,让服务实现精准化与多样化。有的是香气四溢的“美食工坊”,有的是童声鼎沸的“少年议事会”,还有的是笑声连连的“银龄课堂”。这些由村民主理的生活场景,不仅让服务更有温度,也让社区联结更有粘性。
从“社工主导”到“群众当家”
当微客堂初具雏形,如何让群众真正成为主人翁,成为治理升级的新课题。
对此,社工团队联手村民共创出“三阶培育法”:即“手把手带教——场景化实训——全流程督导”,通过系统化赋能,将专业社工方法“翻译”为群众能操作、愿参与的简易指南。
在双联村“乐银”微客堂,村民“堂主”老楼的工作记录本上,密密麻麻写满了心得笔记。从最初连活动流程都理不清,到如今独立策划健康讲座、组织上门服务,他的成长正是村民自我治理能力提升的真实写照。
“咱们‘老伙伴服务队’最初就4个人,现在有10多个啦,服务范围也覆盖到3个自然村!”说起服务队的壮大、大家对微客堂的接受度,老楼特别自豪。
从“单点开花”到“共治生态”
历经四年实践与迭代,在许村,微客堂已形成“1+4+13”治理矩阵:即1个镇级社工站统筹协调、4大类特色服务平台精准聚焦、13个村级群众自治单元遍地开花。
目前,该镇微客堂年均开展活动超过200场,累计培育骨干群众93人,服务覆盖全镇80%以上村社。
在杨渡村“乐活”微客堂,孙阿姨带领的“巧厨娘料理课”,不仅是村民日常切磋厨艺的好去处,还延伸出了帮扶困难家庭、传承非遗文化等公益服务;“贤聚”微客堂的青少年议事活动,孕育出了“李家好少年议事团”,激发着年轻群体的社会责任感;而永福村“齐欢”微客堂,把绘本阅读拓展为“家风故事会”“家庭公益日”等系列主题,推动良好家风融入着社区日常。
这种由“服务——激发——凝聚”再由“凝聚——催生——再服务”的良性循环,正不断激活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,构建起一个多元共治、协同推进的基层治理生态。
微客堂不仅是空间的重构,更是社会关系的重塑,是“全过程人民民主”在乡村的一次生动实践。它通过机制创新和社区赋权,推动村民从“被服务者”向“服务提供者”角色转变,真正实现了人人有责、人人尽责、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。
以微自治之力,绘就治理同心圆,谱写乡村善治的新篇章,许村的探索一直在路上。
责任编辑:赵先声
声明:凡来源以“基层网”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、摘编使用。
本网注明来源非“基层网”的作品,均为传递更多价值信息而转载自其它媒体,如果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存在不妥之处,请向我们 投诉举报,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诉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