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推动学校“大思政”建设,4月11日上午,四川省成都市十九中(熊猫路校区)携手成都市实验中学、成都英华学校,开展了一场以“大思政”为核心的研讨活动,共同探索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新路径。
聚焦思政课堂,共探育人新路径
活动伊始,与会嘉宾观摩了成都市实验中学青年教师马茹靖的《历久“米”新的思想理念》研讨课。马老师以“一粒米的一生”为切入点,巧妙地将中华优秀思想理念融入其中,让学生们在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中,感悟“道法自然、天人合一的思想”“惠民利民、安民富民的思想”等,充分展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政课堂样态。课后,马老师从教材分析、学情分析、教学目标、设计思路四个维度说课,详细解说本堂课的设计理念与目标。
在此过程中,三校道德与法治教研组的教师代表还进行深度的评课交流。成都市实验中学教研组长海燕老师、刘红梅充分肯定这堂课具有教学素材丰富、教学方式多样、课程结构清晰等特点,同时提出多维度关注学生、调动学生的建议,强调思政课要立足学生、联系实际,激发学生情感共鸣、提高学生认同,引导学以致用的课程设计与授课导向。
成都英华学校陈艳红主任、刘雅婷老师结合本堂研讨课,总结出要以学生为主体,回归学生生活实际,以目标为导向,以问题链为切入,在思辨中感受,帮助学生搭好从现象观察到本质思考脚手架的宝贵经验。
四川省成都四十九中(熊猫路校区)樊华姗副主任、陈开明老师高度评价这堂课让思想理念在现实土地生根发芽的巧思,同时提出深挖素材、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建议,为思政课堂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新思路。
分享建设经验,共绘思政新蓝图
活动第二阶段,成都市实验中学党总支书记曾国和发表致辞,强调思政教育对于青少年成长培根铸魂的重要性。
成都英华学校赵秀梅书记围绕“为谁培养人、怎样培养人、培养什么样的人”这一核心话题,提出教师是第一保障,学生是民族根系,希望在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面,建立校际共生共长协同机制。
成都英华学校张桢老师从解读大思政入手,提出要以立德树人、协同育人、生活化渗透、注重衔接为核心,从学科课程、跨学科融合、主题活动等方面介绍了本校大思政的实践路径,为共建大思政提供了生动的蓝本。
四川省成都市第四十九中(熊猫路校区)党建办李国珍主任结合本校的思政建设实况,进行以基层党组织为主阵地、以思政队伍为主力军、以联建共谱为主旋律的三维度分享,提出了“有理有据、有知有行、有新有意、有思有学”的思政课程建设愿景,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大思政教育活动、学科融合的思政讲堂、家校共育的思政合作,充分彰显了四川省成都四十九中(熊猫路校区)在思政建设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成果。
成都市实验中学李迁迁老师从思政教师和班主任双重身份出发,详细介绍四川省成都市十九中(熊猫路校区)的培根铸魂系列活动,并结合自身实际总结出思政教师、班主任的双重育人路径。
在教学经验分享环节,三校教师代表老师聚焦新课标和核心素养,着力思政课程内外的双重模式来夯实基础知识、构建思维体系,生动阐释初中“道法”教学策略,打造“行走的”思政大课堂,把思政教育“小课堂”融入社会“大课堂”有效融合。四川省成都四十九中(熊猫路校区)樊华姗副主任从解读会考新变化背景出发,结合本校客观学情,生成了本校特色教学策略,为三校思政领域的百花齐放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之花。
总结共研成果,共谱思政新篇章
活动最后,成都市实验中学李红霞副书记总结发言,肯定三校共研活动的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,提炼出“校际协同、师生互动、赋能主体、展望未来”的长远规划,希望教师深耕课堂,从 AI +思政、评价体系等方面,推动思政课程、课程思政、活动思政,促进学生高质量发展。
四川省成都四十九中(熊猫路校区)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推进大思政建设,搭建共培、共育、共享的校际联合教学研讨平台,与各校携手并进,集思广益,久久为功,共谱新时代思政建设新篇章。
责任编辑:董隼
声明:凡来源以“基层网”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、摘编使用。
本网注明来源非“基层网”的作品,均为传递更多价值信息而转载自其它媒体,如果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存在不妥之处,请向我们 投诉举报,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诉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