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时代课题下,组织工作与国家安全工作的融合创新,实质是组织优势转化为安全治理效能的战略工程。要从政治建设、组织体系、制度机制三个维度系统发力,让组织路线成为维护安全的“生命线”。
以“三个锻造”夯实绝对忠诚的思想根基。要在思想锻造中植入“安全基因”,推动干部在“学思践悟”中树牢“安全是根基”的战略意识。在政治锻造中锤炼“火眼金睛”,把素质考察从“有没有”向“强不强”升级,重点识别干部在重大风险挑战中是否具备“见微知著的判断力、对标看齐的领悟力、令行禁止的执行力”。在实践锻造中培育本领,通过“蹲苗计划”“双向挂职”等方式,把干部放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、数据安全等前沿阵地历练,锻造“平常时候看得出来、关键时刻站得出来、危难关头豁得出来”的忠诚卫士。
以“三个转化”构建全域联动的防控网络。要推动“组织覆盖”转化为“安全覆盖”,在新型研发机构、跨境企业等新领域创新组织设置形式,将安全教育纳入“主题日”必修内容,让每个支部成为防范风险的“瞭望哨”。推动“基层治理”转化为“源头治理”,借鉴“枫桥经验”创新“安全网格”,在社区(村)党群服务中心嵌入风险排查、舆情监测功能,建立“群众吹哨、党员报到、部门响应”的闭环机制。推动“条块分割”转化为“系统集成”,建立组织部门与机关人才共育、信息共享机制,在干部监督中增设“安全体检”指标,形成“组织部门管血脉、安全机关管神经”的协同体系。
以“三个融合”创新长效保障的实践路径。制度创新是确保融合成效的关键保障,需要构建衔接配套的“制度链”。深化“育才机制”与“安全需求”融合,在重点高校试点“党建+国安”双导师制,依托“头雁工程”培养既懂核心技术又具战略思维的复合型人才。深化“考核体系”与“责任体系”融合,将干部履行安全责任情况纳入党建述职评议,建立“风险防控成效与干部任用挂钩”的激励机制。深化“监督体系”与“预警体系”融合,创新联动机制,对关键岗位干部实施“忠诚度画像”,形成“制度执行—风险预警—动态纠偏”的治理闭环。
唯有持续深化“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”的规律性认识,把组织资源转化为安全资源、组织活力转化为安全动力,方能构筑起坚如磐石的“红色屏障”。这既是新时代组工干部的“国之大者”,更是各级组织必须答好的“时代之问”。(太旭超)
责任编辑:雷欢
声明:凡来源以“基层网”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、摘编使用。
本网注明来源非“基层网”的作品,均为传递更多价值信息而转载自其它媒体,如果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存在不妥之处,请向我们 投诉举报,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诉求。